你的团队是否也深陷“口号式变革”的泥潭?埃森哲豪掷10亿美金的“重塑”大戏,暴露了企业“名词创新”的3个陷阱。本文将教你如何识别无效变革,拒绝陪演“变革戏剧”,带领团队聚焦能创造真实价值的务实创新。立即了解详情!
“我们部门需要一次彻底的‘重塑’!” “今年的战略核心是‘生态化反’!” 作为管理者,你是否也常常被卷入这样一场又一场的“名词风暴”?眼看着公司折腾组织架构、更换部门名称,但换汤不换药,实际工作和旧的挑战依然存在。
最近,咨询巨头埃森哲(Accenture)就上演了这么一出大戏。他们把战略、咨询、创意、技术运营等所有部门捏在一起,打包成一个全新的超级天团——“重塑服务 (Reinvention Services)”。
正如这幅漫画所讽刺的,咨询(Consulting)出局了,“重塑”(Reinvention)闪亮登场。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更好的转型(Transformation)?更高效的交付(Delivery)?还是为了更好的客户成果(Client outcomes)?
别天真了。我猜,他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叙事疲劳”。
在连续多年鼓吹“数字化转型”、“云优先”之后,恐怕连埃森哲自己都听腻了。于是,他们做了所有大型组织在故事讲不下去时都会做的事:
给家具换个新名字。
“文字游戏”的魔力:听起来很贵,实际上很安全
这种“换牌子”的游戏我见得多了。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箴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变了,人也变了。
但埃森哲似乎找到了一个聪明的漏洞: 你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只要你给河水换个新名字。
一个像“重塑”这样的词,简直是完美的“三合一”:
- 足够模糊 (Vague enough),可以解释为任何意思。
- 足够安全 (Safe enough),可以不改变任何实质内容。
- 足够崇高 (Lofty enough),听起来就非常昂贵。
最妙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问: 我们项目失败了吗? 答: 不,不。只是你们还没准备好被“重塑”。
从“解决问题”到“为解决问题的努力重新命名”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埃森哲的怪癖,它是一种行业症状。咨询界和企业界的名词已经被我们用光了:转型、创新、敏捷、颠覆……
所以我们现在进入了“元阶段”(meta-phase)——我们不再解决问题,我们只是为“尝试解决问题”这个行为本身,重新命名。
这就像一场行为艺术,一场“变革戏剧”。舞台灯光、天鹅绒幕布一应俱全,可能还配上了烟雾机——毕竟,还有什么比人造迷雾更能体现“战略清晰度”呢?
想在AI浪潮中保持领先,将这些策略转化为你企业的竞争优势吗?
立即加入「老J教创新」会员专区! 在这里,你每天都能获取更多前沿的AI创新战略、实用的落地技巧和深度案例分析,助你在企业AI转型的道路上,步步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