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

本报告旨在对 中国创新 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系统梳理,并提炼中国创新背后的一般规律与特色之处:中国创新体系建设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活动的有效融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主题;整体来看,中国创新正在从“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型。从创新规模来看,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大国”,但距离建设“创新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共性与特性兼具的道路,未来将更加开放与领先。企业唯有把握这一趋势,方能分享中国创新发展红利。

自改革开放起至今, 中国创新 展现了一个后发国家通过技术追赶,实现收入跃升的成功案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于2025年前后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回顾1978—2018,40年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达到了9.5%。然而,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所依赖的要素红利(即资本与劳动力)正不断减弱。在资本与劳动力难以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创新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注:假设国民收入年增长5%,人口增长率基于联合国中等生育假设。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需求,并提出了明确的创新国家建设愿景。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目标在2030年研发投入占GDP总量比例达到2.8%,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正在从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新阶段,未来可期。

01 中国创新体系 :历史

中国创新体系建设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活动的有效融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主题。

中国创新

一、有为政府,共建生态

中国过去四十年创新体系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

01 始终和国家战略、产业升级紧密相连

回顾过去40年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关键举措,其创新战略、政策法规和机构改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主题和特色,并具有清晰的升级脉络和延续性。

02 从单一关注技术向创新生态转变

中国的创新体系早期仅聚焦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与配套机制设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中国融入国际市场,企业等创新主体逐步进入创新体系。

03 政府逐渐从主导向使能角色转换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政府不仅参与创新活动的统筹协调,甚至参与创新的实施。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不断授权给以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创新方向。

二、央地联动,打造集群

中国通过集群式创新的方式,来推动创新生态在区域落地。与主要发达国家的集群式创新相比,中国的集群式创新具有三大特殊之处:

01 区域间禀赋差异巨大

对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区域,其创新的着眼点也不同。经济落后地区主要聚焦商业模式、农业创新等,经济发达地区负责承载高精尖技术创新和国家战略布局。

02 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障协同顺畅

立即登录阅读全文
登录或注册即可解锁全站内容,即表示你理解并同意 服务协议 与 隐私政策

在管控模式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垂直管理,可保证战略规划切实传导到地方落实;同时,中央政府统筹角色突出,可以集中配置资源,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创新阻力大大降低。在资金投入上,中央政府重点关注市场没有足够意愿/能力投入的领域,保障长期持续投入,为国家创新战略服务。

03 地方间竞争与合作并存

一方面,地方间积极踊跃竞争“国家级”资源,生态活力好;另一方面,中央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引导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转移创新成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三、国企占优,混搭共生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创新体系具有“混搭共生”的特点。国企因其主要承担前沿战略性、需长周期投入的技术创新,在创新资源的分配上仍居主导地位。民企中存在大量应用/模式创新及关键零部件领域隐形冠军,三资企业*从事海外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适应本土市场的改进式创新,二者因其在创新生态中的不同分工,在资金与技术获取上各具特色。

*注: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

02 中国创新体系:现状

一、创新投入

#1 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7%,上升到2020年的2.4%,已接近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2.5%)。

研发投入增加并非后发追赶国家的共性。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过去20年的研发投入数据为例,我们观察到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在过去每个收入水平下都领先其余国家,巴西与俄罗斯历史上人均国民收入均高于中国,但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1%左右,目前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反观韩国、日本等东亚中高收入国家,其研发强度显著高于同期的拉美国家和印度,重视研发投入或是帮助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创新

#2 企业为研发投入主要来源,但不应忽视政府的作用

中国的研发投入来源分布与日本和韩国类似,企业投入占比超过75%,高于美国及欧盟。而政府投入占比为20%,低于美国和欧盟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不应被解读为政府在创新投入中的作用较弱,原因在于企业投入包含了中国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

#3 企业主导创新活动,高校研发经费占比低

中国推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努力有目共睹。2013—2019年,中国所有研发活动中,有77.1%是由企业进行的,高于美国(72.3%)和OECD的平均水平(69.9%)。

中国政府使用的研发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为15.7%,高于美国(10.5%)和欧盟(12.1%)等发达经济体。在政府主导下使用的研发经费促进了举世瞩目的技术进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空间站技术、登月、火星探测等领域取得的技术进展。而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研发经费占比仅为7.2%,低于美国(12.9%)、日本(12.3%)、欧盟(22.3%)和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17.4%)。

#4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向活动类别,呈现出显著的后发国家特征。研发投入约80%集中在试验开发领域,远超其他经济体。这一策略有效促进了工程制造相关行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迅速生产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中国近20年的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比重仅为5%,应用研究占比为16%,低于美国、日本、法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  

#5 工业化追赶与数字化弯道超车并存

从行业研发投入角度来看,中国呈现出工业化和数字化叠加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建材行业在过去五年一直位居前五大研发投入行业,反映出中国仍在大力推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研发资金也在进一步向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等新兴行业聚集。2013年,油气与工业工程位列前五大研发投入行业,到2019年时,已经被软件、计算机与电子电器设备行业所取代。

中国创新

二、创新产出

整体来看,中国创新正在从“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型。从创新规模来看,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大国”,但距离建设“创新强国”还有一定差距。

01 创新成果丰富,但质量与转化率低

创新成果丰富,但质量与转化率低:学术成果影响力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论文产量第一大国,但H指数*仅为美国的35.7%;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自2015年以来,中国在获批专利数量上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但2020年中国的知识产权相关收入仅占贸易额的0.2%,而瑞士、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均在5%左右,中国高校专利的转让率也仅为美国的1/20。

*注:衡量一个经济体在发布的H数量的文章中,曾获得至少H数量以上引用的文章数量。

02 行业产出占比高,但尖端创新不足

中国在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产出份额仅次于美国,但是在一些尖端创新领域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例如:中国在高研发强度行业*的全球附加值占比低于美国及欧盟;在高端及中高端技术产出占比尚未进入全球前十。

*注:行业研发强度=行业企业研发支出综合/行业附加值总额,高研发强度行业是指该比值按照全球产值计算排名前五的行业,包括飞机制造、医药、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科研研发服务及软件研发出版。

03 中国创新体系:未来

未来创新的门槛将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01 技术突破创新

未来技术储备将变得尤为重要,前沿技术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将是最大的价值创造源泉。

02 应用转化创新

低效率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将持续,但简单易做的已基本完成,未来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链复杂的垂直领域数字化需要更多耐心和策略。

03 商业模式创新

点状创新门槛过低,将无法获得持续的竞争基础,存量市场零和博弈的模式创新将无法持久;未来具备规模化输出创新能力的组织和能够高效激发、整合创新资源的生态将获得优势。

未来中国创新的持续发展,将受到三大因素驱动:

01 普惠创新

中国内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不均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在欠发达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在医疗、健康、养老、消费升级、公共服务、教育等行业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02 自主创新

新冠疫情常态化与逆全球化趋势促使中国提高产业链环节本土化布局比例,以避免在关键技术上“卡脖子”。

03 前沿创新

“追赶者”身份不足以驱动长期增长,中国需加强高精尖技术创新水平,与国际前沿一道寻找新科技革命突破口,创造长期价值,做大增长蛋糕。

04 中国创新体系 :启示

  • 中国的优势禀赋
  • 未来的重点突破口
中国创新
  • 中国创新背后的共性规律
  • 从中国经验中总结创新的六大关键成功要素

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共性与特性兼具的道路,未来将更加开放与领先。企业唯有把握这一趋势,方能分享中国创新发展红利。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support@runwise.co,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作 者:阮芳、何大勇、李赟铎、周瑾

原文链接: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

点个赞鼓励一下作者吧~

加入创新交流群

免费送7大行业30案例 及时看最新指南/研报
点赞
收藏
请用微信扫码分享哦~
分享

勿删,用于自定义目录加锚点,隐藏即可

相关文章推荐

0 thoughts on “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

发表回复

点赞
收藏
请用微信扫码分享哦~
分享

还差一步
扫码锁定入群名额

加我时请备注下方群名

创新战略交流群

免费送“2024新业务孵化/战略创新指南”

B2C增长创新群

免费送“10大消费行业50个增长案例汇总”

B2B增长创新群

免费送“7大B2B行业30个增长案例汇总”

AI应用创新群

免费送“20篇AI研报+110套GPT提示”
关闭按钮
欢迎来到Runwise即能创新社区!
登录装饰图,三个人围坐在电脑前,对某个灵感进行沟通和讨论
已有账号?
电话咨询
7x24热线,欢迎致电咨询
微信咨询
扫码添加专家微信
扫码添加专家微信
享专家1V1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