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总是我严格意义上认识的第一位潮商,在外奋斗半生,近年刚回潮州。他的办公室在潮州村落中的项目地,是一处藏在山间的优雅之所。白色园林式建筑辅以日式枯山水庭院,山边有一个标准泳池与草坪,还请了一位主厨负责日常饮食。他从办公室走出来庭院迎接我们,白色polo衫衬牛仔裤,脚上踏着一双拖鞋,身材精瘦、眼神矍铄、待人谦和、不善言辞。后来发现这是许多潮商的风格,财富不长在身上、嘴上,内在却极懂享受生活。
他招呼我们进办公室的茶台坐下,拿出上好的凤凰单枞,一边泡茶一边说:“今天很高兴!我想做潮州的产业创新,发现今天在坐的都是潮州的年轻人(这个项目是伙伴阿菜带我进来的,他就是潮州人,同时项目里几位重要成员也都是潮州人),潮州的创新就应该由潮州的年轻人来做!”我突然灵光乍现,说:”那这个项目就叫’潮之传承’吧!由年轻人继承潮州的传统文化与产业,再将其创新,使之发扬光大!实现真正的传承!”大家一拍即合,林总随即将项目公司名注册成为“潮之传承”。
愿景是好的,但现实也极具挑战:
1、产业分散、存量有限
项目共有48万方,而潮州的工美产业并未有成规模的产业园,多以分散的工厂及手工作坊为主,如何改变现有的产业现状集合这些企业进园,同时现有的存量企业是否足以支撑这么大的体量?
2、产业单一、发展落后
潮州工美产业多为制造业,以出口为主,其中潮州的婚纱礼服、陶瓷都是出口主力。潮州是国内外最大的婚纱礼服生产集聚地和出口基地,拥有企业500多家,年总产值约20亿。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年产销量分别占全国的25%、25%、和40%,出口量占全球的30%、40%和55%,均占全国首位。可是如此庞大的制造规模却鲜有产业品牌,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制造业因竞争加大,利润越压越薄,生意越来越难做。产品创新力与品牌力成为潮州工美产业的痛点。
面对如此产业现状,林总没能看到清晰的发展前景,便迟迟未启动项目建造。
我们参与项目,了解潮州工美产业现状后,也一直在思索破局之路。
面前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向内走”,一条是“向外走”。前者往往适用于资源丰富、可以自成体系,但需要解决内部矛盾、无序带来的内耗问题;后者则倾向内部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需要向外整合资源,吸纳人才。潮州是第二条路,面临单一制造业向综合型产业转型的阶段,需要吸纳更多产品及品牌创新的人才和资源。
那怎么吸纳这些人才与资源呢?
人们又为什么会选择潮州呢?
我分别走访了潮州当地的企业家、年轻人,同时与项目伙伴们查阅了潮州的历史人文,发现潮州的“迁徙”历史。唐末黄巢起义,宋末宋帝南逃,造成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中原汉人迁入福建与潮汕后,一直注重宗族意识。
又因潮汕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一直以渔猎与贸易营生,早在唐代就已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门户及贸易港口。潮州人因为出外经商,以及被迫“出洋务工”遍布在世界之地,坊间流传一句话:“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因飘泊在外,潮州人向来都非常团结,一句“胶(gā)已( gǐ)人( nāng)”就是潮州人之间的接头暗号了,而潮州也成为所有在外潮州人心中的家园。
我们了解到全球有近6000万潮商,许多知名的巨商富贾都是潮州人,耳熟能详的包括李嘉诚、马化腾、饶宗颐(国学大师)、谢国民(正大集团)等。潮商背后是强大的多产业资源,回乡投资于潮州人不缺意愿,只缺机会。
资源有了,那人才呢?
我们发现在潮州的商人们有个约定俗成的后代培养方式:早年就会送孩子出国读书,待学成后再回来继承家业。潮州有一个很有活力的社会团体-COSA(潮州留学人员联谊会),该社团的人员大都是留学回来继承家业的在潮企业家。此外,许多潮州人家的孩子回家孝顺父母也是一种家族传统。有此地域文化,再加上双创的浪潮,“归潮计划”便在脑中萌芽,召唤在外的潮州年轻人回来家乡创新创业。
资源有了,人才有了,就只欠东风了。
这时我们又遇到一个挑战,产业园是地产项目,从动工到修建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如若得在修建好之后再启动招商揽人,对项目投资者林总无疑会存在风险。
2019年8月,我们在潮州举行了潮之传承共创平台的发布会。发布会分为两天,第一天是与16位潮州的企业家与年轻人(包括设计师、艺术家、创业者、学生、传统工艺继承人等)一起以共创工作坊的方式,从艺术主题、文化主题、生活方式主题、美食主题等方向,一起规划潮州新的产业与旅游地标;第二天则将第一天共创工作坊产出的项目模型向大家展示,并与潮州企业家、年轻人,以及意见领袖一起探讨“创新潮州”的课题,并宣布工美产业园,以及在这个共创平台可以产生的更多的潮州创新发展的规划。
这次的启动是共创的开始,也是情感共鸣的引发,尤记得在共创板上有两名潮州年轻人的留言:“大家都在追寻诗与远方,可是,吾乡也是远方,吾乡也是诗篇啊。”“修筑家乡成为自己梦想中的远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是具有极大的向心力与感召力的!
同期,我们还成为第五届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的开幕式重点项目,向全球潮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