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感觉产品运营工作深陷困境:总是在救火,挑战重重,又价值难证?本文深度解析《2025年产品运营报告》,揭示产品运营(Product Ops)的核心挑战与未来趋势,以及从“幕后英雄”到“增长引擎”的转型路径。立即加入「老J教创新」会员,获取完整框架!
引言:为什么我们必须再次审视“产品运营”?
欢迎阅读这份对《2025年产品运营状况报告》的全面深度解读。在沉寂一年后,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这个不断演进且时常被误解的商业职能——产品运营(Product Operations,简称Product Ops)。我们深入分析了来自50多位一线产品运营从业者的洞见,他们正是塑造这一领域未来的核心力量。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答案很简单:产品运营已经度过了它的“萌芽期”,正式宣告了自己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规模化的产品型组织中,产品运营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辅助角色”,而是成为了连接产品、工程、客户成功乃至最高领导层的“结缔组织”。它就像人体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协调动作,确保各个部分高效协同。随着组织的扩张和复杂性的增加,产品运营成为了一个独特的“透镜”,通过它,企业能够清晰地识别并解决效率低下、目标错位和流程阻塞等核心问题。
与往年探讨“产品运营是否有必要存在”不同,2025年的研究将此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我们今年的核心议题是:产品运营从业者面临着哪些具体的挑战和机遇?在未来五年,这个职能将演变成什么样子?
在这份详尽的解读中,我们将带您逐一剖析报告的八大核心部分,从团队结构、职责范围,到协作模式、未来趋势,为您描绘一幅2025年产品运营的全景图。无论您是正在考虑设立产品运营职能的企业高管,还是身处其中的专业人士,这篇文章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洞察和可行的策略。
第一部分:参与者背景分析——谁在定义产品运营的未来?
在深入探讨数据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些洞见的来源。本次报告的调研对象来自全球多个行业和地区,他们的多样性为我们理解产品运营的现状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1.1 全球地理分布:美国引领,英国紧随
数据显示,产品运营这一职能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
美国 (59%):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来自美国,这毫不意外。作为全球科技产业的绝对中心和产品主导增长(PLG)模型的发源地,美国拥有硅谷、纽约、波士顿等众多顶级科技中心。这些地区的企业在规模化扩张中最早遇到了流程、数据和协同的挑战,从而催生了对专业运营角色的迫切需求。可以说,美国是产品运营职能的“摇篮”。
英国 (13%): 英国位居第二,伦敦作为全球金融科技、SaaS和电子商务的领导者,其组织结构和发展趋势常常与美国遥相呼应。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英国企业同样需要产品运营来优化流程、整合数据并驱动跨职能协作。
其他欧洲国家与亚洲: 荷兰(7%)、法国(4%)、德国(4%)等欧洲国家也占有一定比例,而亚洲的印度(2%)和马来西亚(1%)也开始出现,这表明产品运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实践,正在被全球更多经济体所采纳。
1.2 行业分布:复杂性越高,需求越迫切
产品运营并非在所有行业中均匀分布,其渗透率与行业的复杂性、监管严格程度和数据依赖性密切相关。
金融服务 (25%): 金融服务业高居榜首,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这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极其注重合规与风险管理的行业。在这里,任何流程的瑕疵或数据的错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金融机构极度依赖产品运营来建立严谨、标准化的流程,确保数据驱动决策的准确性。
医疗健康 (13%): 医疗健康行业紧随其后,原因与金融业类似。医疗产品的开发不仅要考虑用户体验,还必须遵守严格的法规(如HIPAA),并处理大量敏感的患者数据。产品运营在此扮演着确保产品开发既创新又合规的关键角色。
数据驱动型行业: 酒店、休闲与旅游(12%)和数据基础设施与电信(12%)的显著占比,则揭示了另一趋势。这些行业高度依赖大规模的数字化平台和极致的客户体验。产品运营通过优化数据流、统一工具栈和协调发布流程,直接影响着最终用户的体验和企业的营收。
核心洞察:产品运营并非科技行业的专利。它的兴起是组织规模化和业务复杂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一个行业的流程、数据和协作变得异常复杂时,就是产品运营价值凸显的时刻。
第二部分:2025年产品运营的团队结构——组织如何排兵布阵?
了解了参与者的背景后,我们进入报告的核心——探讨企业内部是如何构建和组织产品运营职能的。
2.1 职能确立:从“是否需要”到“如何构建”
首先,一个关键问题是:产品运营职能的普及率有多高?
数据显示,高达96%的受访组织已经拥有了某种形式的产品运营职能。而在2023年,这个数字是91%。这一显著的增长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市场已经用行动投票,产品运营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不再纠结于“我们是否需要产品运营”,而是转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和优化我们的产品运营团队”。
正如Aerospike的产品运营总监Topher Fox所说:
“一个专职的产品运营部门,能够极大地减轻产品经理和领导者的认知负担。如果没有这个部门,你的每一位产品经理都必须分心去管理一个额外的‘产品’——那就是你们公司的‘产品开发操作系统’。而这,恰恰是产品运营的专长。”
2.2 团队形态:专职团队 vs. 独立个体
虽然普及率很高,但“拥有”产品运营职能的具体形式却各不相同。
专职运营团队 (47%): 近一半的组织已经建立了由多名成员组成的专职产品运营团队。这通常出现在规模较大、产品线较多或业务流程极为复杂的公司。
独立的个人贡献者 (45%): 另一部分组织则设立了单个的产品运营岗位,由一个人负责相关的运营职责。这在处于成长阶段、首次尝试引入该职能的公司中较为常见。
其他形式 (8%): 极少数公司(4%)将产品运营视为一种跨角色的共享职责,或者完全没有设立(4%)。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拥有专职团队的比例上升到了52%,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再次印证了美国企业在产品运营职能的形式化和规模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2.3 运作模式:集中式成为绝对主流
对于那些已经设立了专职产品运营(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的组织,他们是如何运作的呢?
集中式 (Centralized): 76%的专职团队和85%的独立个体都采用集中式模式。这意味着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部门,为公司内所有的产品团队提供支持。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建立统一的标准、流程和工具栈,确保整个产品组织运作的一致性和高效率。它能够从全局视角发现问题,打破部门墙,轻松地在不同团队间分享最佳实践。
混合式 (Hybrid): 24%的专职团队采用了混合模式。这种模式下,团队既有集中的核心成员负责制定全局战略和标准,又有部分成员被派驻到特定的产品线或业务单元中,提供更贴身的嵌入式支持。这通常是产品运营发展到更高成熟度阶段的标志。
去中心化 (Decentralized): 几乎没有团队采用完全去中心化的模式。
然而,集中式模式并非没有风险。产品运营与工程领导者Clare Hawthorne提醒道:
“集中化伴随着一个风险:为了保持有效性,产品运营必须像任何优秀的产品部门一样,积极地从它的‘用户’(即产品经理和工程师)那里寻求反馈。嵌入式团队天然离用户更近,反馈循环更容易。在集中式模型中,你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以避免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
2.4 汇报关系:战略地位的晴雨表
一个部门向谁汇报,直接反映了它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
数据显示,近半数(48%)的专职产品运营团队直接向首席产品官(CPO)汇报,另有24%向产品管理负责人(总监/VP)汇报。这意味着,超过70%的产品运营团队都归属于最高级别的产品领导层。
这是一个极其积极的信号。它表明,产品运营不再被视为一个简单的行政或支持角色,而是被看作是实现顶层产品战略、确保CPO决策能够高效落地的关键赋能者。
不过,数据中也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大约29%的团队向CPO和产品负责人以外的角色汇报,例如首席技术官(CTO)、工程副总裁等。这可能说明,在一些组织中,产品运营的“归属”尚未完全固定,或者它被视为一个高度跨职能的角色,其影响力触及了技术和运营等多个领域。
2.5 团队增长:趋于稳定,谨慎扩张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后,产品运营团队的规模在过去一年中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62%的团队规模保持不变。
20%的团队规模有所增长,其中11%的增长率超过50%,显示出部分公司仍在持续加码投资。
18%的团队规模有所缩减,但其中只有2%经历了超过50%的大幅裁员。
这种趋势与近年来整个科技行业的宏观环境相符。在经济紧缩周期中,企业普遍采取了更谨慎的人员策略。
Github的产品运营经理Chris Butler对此现象解读道:
“许多组织仍然将产品运营视为‘锦上添花’而非核心职能,尤其是在经济紧缩时期。当资源受限时,那些处于职能交叉点的角色往往最先被削减——讽刺的是,这恰恰是最需要清晰度和协调性的时候。我认为很多公司还没有弄清楚如何衡量或沟通产品运营的投资回报率(ROI),这使得它在裁员审查中很容易成为目标。”
核心洞察:产品运营并非科技行业的专利。它的兴起是组织规模化和业务复杂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一个行业的流程、数据和协作变得异常复杂时,就是产品运营价值凸显的时刻。
第三部分:角色与职责——产品运营究竟在做什么?
明确了团队结构,下一个问题自然是:这些产品运营团队每天都在忙些什么?他们的核心职责是什么?
3.1 核心职责:共识与分歧
报告通过多项选择,让从业者们勾勒出了产品运营的职责版图。
高度共识区(核心中的核心):
跨职能对齐与协作 (93%): 这几乎是全体从业者公认的首要职责。产品运营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充当“翻译官”和“润滑剂”,确保产品、工程、市场、销售、客服等部门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使用同一种“语言”沟通。
流程优化与工作流管理 (90%): 这是产品运营的“硬核”技能。他们负责设计、实施和迭代从创意产生到产品发布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流程(PDLC),消除瓶颈,提升效率。
工具和平台管理 (81%): 产品运营是产品团队技术栈的“管理员”。他们负责评估、采购、配置和维护Jira, Aha!, Productboard, ClickUp等工具,确保工具能为人服务,而不是人去适应工具。
选择性采纳区(职责的延伸):
客户反馈的汇总与优先级排序 (58%): 超过一半的团队负责建立和管理客户反馈渠道,将来自四面八方的用户声音(NPS、客服工单、社交媒体等)系统化地整理、分析,并输入到产品规划流程中。
产品团队的入职与赋能 (53%): 这项职责包括为新加入的产品经理提供培训,让他们快速熟悉公司的产品开发流程、工具和文化,以及持续为现有团队提供最佳实践分享和技能提升支持。
产品数据与分析报告 (47%): 不到一半的团队将此视为核心职责。这并不意味着产品运营不关心数据,而是说明在许多大型组织中,有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或商业智能(BI)团队负责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报告,产品运营更多是数据的“使用者”和“诠释者”,他们确保产品团队能够方便地获取和理解所需数据,以支持决策。
3.2 责任边界的扩展:从运营到战略
除了上述选项,受访者还补充了许多“其他”职责,这些补充项揭示了产品运营职能正在经历的深刻演变:
战略规划与治理: “季度规划”、“MBR & QBR报告”、“路线图规划与年度规划对齐”、“产品战略”等词语频繁出现。这表明,在一些成熟的组织中,产品运营已经深度参与到战略制定层面,他们不仅确保战略被有效执行,甚至开始影响战略本身的方向。
商业与财务管理: “定价策略”、“预算与供应商管理”、“资本支出(CapEx)”、“IT治理”等职责的出现,说明产品运营正在承担更多与业务健康度直接相关的责任,成为连接产品与商业目标的桥梁。
上市与发布协调: “GTM(进入市场)”、“发布管理”、“产品文档”、“内部沟通”等,这些都是确保新产品或功能能够成功推向市场并被内部团队充分理解的关键环节。
3.3 衡量成功:从“感觉”到“数据”
衡量一个职能的价值,关键在于其衡量指标(Metrics)。产品运营的衡量仍然是一个挑战,但正在取得进展。
一个痛点: 仍有2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任何正式的方法来衡量产品运营的成功。不过,这个数字相比2023年已经下降了一半,说明行业正在积极探索。
主流指标: 目前,衡量方式更侧重于定性的、以内部团队为中心的指标。
产品团队满意度得分 (54%): 这是最普遍的指标。产品运营的“客户”就是产品团队,他们的满意度直接反映了运营支持的有效性。
通过内部调研评估的跨职能协作评级 (37%): 衡量产品运营在打破部门墙、促进沟通方面的效果。
新功能/产品的上市时间 (Time-to-market) (28%): 这是一个更偏向效率的硬性指标。
一个显著的变化: 将客户留存率或流失率作为衡量指标的比例,从2023年的7%跃升至16%。这背后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企业普遍追求高效、可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所有部门都被要求将其工作与核心商业成果(如留存和经常性收入)更直接地联系起来。产品运营通过优化反馈闭环、确保产品更新真正解决客户痛点,从而间接但有力地影响着客户留存。
3.4 自动化现状:渴望与现实的差距
在AI时代,自动化水平是衡量运营成熟度的关键指标。
普遍水平不高: 绝大多数(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流中只有“很少”或“部分”自动化。只有7%的从业者表示实现了高度自动化。
有趣的悖论: 在那些没有正式产品运营职能的组织中,虽然有一半(50%)几乎没有自动化,但却有高达30%的受访者报告了“高度自动化”。这可能意味着,在这些公司,自动化能力更多地被构建在技术栈本身(如由DevOps团队建立的CI/CD流水线),或者由工程和IT部门主导,而非一个独立的运营角色。
核心洞察:产品运营的职责正在从明确的“运营铁三角”(协同、流程、工具),向更广泛的战略、商业和GTM领域扩展。其价值衡量也正在从模糊的内部感受,向量化的效率和商业指标演进。然而,在充分利用自动化和技术杠杆方面,整个行业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部分:协作与效率——如何成为组织的“连接器”?
产品运营的本质是“连接”。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是如何与其他部门协作,以及这种协作的有效性如何。
4.1 首要协作伙伴:产品经理
当被问及最优先的协作部门时,三分之二(67%)的受访者指向了产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这符合预期,产品运营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赋能产品经理,让他们能从繁杂的流程和协调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用户、市场和战略。
但有趣的是,另外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并未将产品管理列为首要伙伴。他们选择了:
市场与GTM团队 (15%)
工程与开发团队 (9%)
客户成功与支持团队 (4%)
这反映了产品运营角色的多样性。在某些组织中,产品运营可能更侧重于协调产品的上市和市场推广;而在另一些技术驱动型公司,他们可能更紧密地与工程团队合作,优化开发流程。
4.2 协作模式:从“临时救火”到“体系化联动”
产品运营是如何与其他部门进行日常协作的呢?
临时协作 (Ad hoc collaboration) (37%): 这是最常见的模式。许多产品运营仍然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被动地响应来自不同部门的临时需求。
共享平台或工具 (31%): 通过统一的工具(如Jira, Slack, Confluence)进行协作,是第二常见的方式。
定期的跨部门会议 (22%): 建立固定的沟通机制。
一个关键的发现是,在采用集中式运营模式的成熟团队中,“专职联络人(Dedicated Liaisons)”的比例高达19%,远超9%的总体平均水平。这意味着,随着产品运营职能的成熟,组织会设立专门的角色来负责与特定部门(如市场部、销售部)的对接,将协作从被动、临时的状态,转变为主动、体系化的联动。
4.3 产品经理的参与度:参与度背后的隐忧
既然产品经理是首要协作伙伴,那么他们对产品运营所建立的流程和资源的参与度(engagement)如何?
总体乐观: 超过四分之三(75%)的受访者表示,“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经理都会积极参与。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产品运营的工作普遍被认为是富有价值且与日常工作紧密集成的。
潜在问题: 但仍有20%的受访者表示,“不到一半”的产品经理会参与。这揭示了潜在的“采用鸿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Github的产品运营经理Chris Butler一针见血地指出:
“如果产品经理们不参与,那通常意味着产品运营的工作让他们感觉不够直接有用,或者太抽象了。我的建议是:到他们身边去。专注于解决他们日常工作中的痛点,哪怕是很小的改进,并邀请他们共同创造解决方案。产品运营不应该让人感觉像一个内部的‘合规部门’,而应该是一个‘战力倍增器’。当你实现了这种转变,参与度自然会随之而来。”
4.4 与客户面对面:待弥合的鸿沟
产品运营与客户一线团队(如销售、客户成功)的协作情况,更能反映其影响力是否已经从内部延伸到外部。
“部分集成,临时协作” (47%): 近一半的团队与客户一线团队的协作是零散的、非战略性的。
“最少集成,偶尔接触” (28%): 另有近三分之一的协作非常有限。
只有15%实现了“完全集成,定期协作”。
这个数据点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一个核心主题的再次印证:产品运营在提升内部效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在连接内部产品世界与外部客户世界方面的作用,仍有待充分开发。
Aerospike的产品运营总监Topher Fox对此发出了警告:
“产品运营应该与产品管理产出的理想‘消费者’合作,这其中就包括销售和客户成功团队。如果产品运营没有在其中扮演‘牧羊人’的角色,引导价值顺畅地流向市场,那就有问题了。”
4.5 高管的支持:广泛但不够深入
最后,任何一个部门的成功都离不开高层领导的支持。
好消息: 7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得到了高级领导层的支持。其中30%获得了C-Suite(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等)的全力支持。
挑战: 但最普遍的情况(47%)是“高层领导支持,但参与有限”。这意味着,虽然高管们认可产品运营的价值,但往往只是“放手让你去做”,并未将其真正纳入最高层的战略议程中。
核心洞察:产品运营作为组织的“连接器”,在内部,特别是与产品经理的协作已经相当成熟。然而,其协作模式仍有从“被动”转向“主动”的提升空间。最大的机遇在于加强与客户一线团队的战略性整合,将外部市场的声音更高效、更真实地传递回产品研发的核心。
第五部分:挑战与痛点——在光鲜背后,他们面临哪些困境?
任何快速发展的职能都会经历成长的烦恼。产品运营也不例外。这一部分,我们来直面从业者们面临的最棘手的战略和日常挑战。
5.1 战略性挑战:我是谁?我该做什么?
当被问及最主要的战略性挑战时,一个问题遥遥领先:
角色和职责缺乏清晰度 (29%): 这成为了产品运营从业者们最大的困扰,无论是在专职团队还是在独立岗位中,这都是首要难题。
这是一种普遍的“身份焦虑”。由于产品运营是一个新兴的、高度依赖公司情境的职能,它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从业者们常常抱怨:
与产品经理的职责重叠:我应该做多少产品策略的工作?
与项目/项目集管理(PMO)的界限不清:我是在管理项目,还是在优化体系?
与敏捷教练(Agile Coach)的职能交叉:我是在推行敏捷流程,还是在做更宏观的运营?
产品运营与工程领导者Clare Hawthorne解释了这个问题为何如此顽固:
“产品运营角色的不清晰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这个职能是高度‘情境依赖’的。一家处于成长期的SaaS公司,一家成熟的服务型企业,或是一家大规模运作的集团,它们对产品运营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
其他主要的战略挑战包括:
难以驱动跨部门对齐 (24% for formal teams): 对于专职的、独立的运营团队来说,这是一个比资源匮乏更大的挑战。他们更容易遇到部门墙和“地盘”意识的阻力。
缺乏资源 (24% for informal functions): 对于那些非正式的、由个人兼任的运营角色来说,缺乏足够的人员、预算和高层支持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瓶颈。
5.2 日常挑战:被“杂事”淹没
除了宏观的战略困境,从业者们在日常工作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头痛之事”。有趣的是,专职团队和非正式岗位的痛点截然不同。
非正式/独立产品运营的日常:
海量的临时请求 (32%): 这是他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没有清晰的职责边界和集中的工作流程,他们很容易成为一个“杂事接入口”,被各种重复性的、低价值的救火任务耗尽精力。
缺乏标准化的跨团队流程 (24%)
不断变化的优先级 (20%)
专职产品运营团队的日常:
孤立的工具和数据源 (24%): 这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在一个大公司里,市场部用一套CRM,销售部用另一套,产品部用自己的工具……产品运营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打通这些数据孤岛,以获得一个完整的业务视图。
缺乏利益相关者的支持(buy-in)(20%)
流程不一致 (19%)
5.3 破局之路:过去一年,他们解决了什么?
尽管挑战重重,产品运营团队也在不断取得进展。当被问及过去一年解决的最重要的痛点时,他们的答案展示了该职能的核心价值所在:
简化产品开发工作流 (40%): 这是他们取得的最大成就,直接提升了研发效率。
改善跨职能对齐 (28%): 再次证明了其“连接器”的价值。
增强产品性能的可见性 (21%): 通过建立仪表盘和报告机制,让决策更有依据。
缩短新功能的上市时间 (9%)
核心洞察:产品运营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身份定义期”。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内部,即如何清晰地界定自身的价值和边界。日常工作中,他们既要与混乱和无序作斗争,又要整合碎片化的系统和数据。然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向,恰恰是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中最需要的——流程、协同和数据。
第六部分:产品运营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分析了现状和挑战之后,我们自然要将目光投向未来。从业者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处领域的发展方向?
6.1 短期(一年内)演进:从执行者到战略伙伴
当被问及未来一年的演变方向时,从业者们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成为驱动业务成果的战略伙伴 (42%): 这是最被看好的方向。产品运营从业者们渴望从一个仅仅关注内部运营效率的角色,转变为一个能够直接影响商业成功的战略性角色。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让火车准点运行”,更是“确保火车开往正确的目的地”。
继续专注于运营效率和流程管理 (32%): 这仍然是产品运营的根基,但已经不再是他们对未来的唯一想象。
承担更广泛的职责(如客户成功对齐)(15%)
6.2 长期(三年内)演进:AI与自动化将重塑一切
当时间线拉长到三年,一个压倒性的趋势浮现出来:
更专注于AI和自动化 (43%): 近半数的从业者认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是未来三年重塑产品运营领域的决定性力量。他们预见到,许多目前由人工完成的重复性任务(如报告整理、数据同步、初步反馈分类)都将被AI取代。
更强调数据驱动的决策 (17%): 随着数据工具的成熟,产品运营将更深入地挖掘数据,提供更具预测性的洞察。
在跨职能对齐中承担更大责任 (13%)
对产品战略产生更强的影响力 (9%)
HeliosX集团的产品运营负责人Graham Reed对此评论道:
“我完全同意自动化和AI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产品运营的工具。未来的演进将围绕着如何将工作流的每一个环节——从技术开发到业务运营——进行缩减、自动化或交给AI处理。但这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首先建立起清晰、有效的工作方式,然后才能知道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被自动化。这是产品运营的进化,绝非消亡。”
6.3 机遇所在:内部提效,外部传声
从业者们认为,2025年最大的机遇在于两个方面:
对内(组织影响力):
提升跨职能协作 (19%): 永恒的核心。
支持更好的GTM执行 (17%): 成为连接产品与市场的关键枢纽。
优化产品开发流程 (15%): 持续打磨内部“操作系统”。
利用AI和自动化 (13%) 与 提升数据可访问性与洞察 (13%): 这两项并列,凸显了技术赋能的重要性。
对外(客户影响力):
增强客户反馈闭环 (28%): 这是从业者眼中最大的、面向客户的机遇。他们渴望建立更高效的机制,确保客户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被理解、并最终体现在产品迭代中。
提升产品路线图的透明度 (19%): 让客户了解产品的未来方向,建立信任。
确保产品更新与客户需求对齐 (17%): 直接回应市场,创造价值。
核心洞察:产品运营的未来演进路径非常清晰——利用AI和自动化技术,将自身从繁琐的运营任务中解放出来,承担起更具战略性的角色,一端深度链接公司业务目标,另一端深度链接外部客户价值。 这是一条从“幕后英雄”走向“增长引擎”的光明之路。
第七部分:工具、技术与机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正确的工具和技术是产品运营成功的关键。这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军火库”里都有什么,以及他们最期待什么样的新式武器。
7.1 人工智能(AI)的影响:初尝甜头,潜力无限
超过半数(58%)的团队表示,AI工具的引入已经对他们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这些积极影响中,绝大多数(62%)都集中在“自动化重复性任务”上。这包括自动更新仪表盘、编写会议纪要、生成初步报告等。AI目前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高效的“行政助理”。
只有少数团队开始将AI用于更具战略性的工作,例如“通过数据驱动的洞察改善决策”(23%)和“提升路线图规划和优先级排序的效率”(8%)。
这说明,AI在产品运营领域的应用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虽然大家已经尝到了自动化的甜头,但如何利用AI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和战略规划,是整个行业需要探索的下一个前沿。
7.2 最有价值的工具:流程与蓝图并重
当被要求对五类工具进行重要性排序时,从业者们的选择清晰地反映了他们的工作重心。
工作流管理工具 (如 Jira, Asana, Trello): 近60%的受访者将其列为前两位最重要的工具。这毫不奇怪,这些工具是产品团队日常执行、协作和追踪进度的“操作系统”,是产品运营工作的基石。
路线图工具 (如 Productboard, Aha!): 紧随其后,超过50%的受访者将其列为前两位。这表明产品运营不仅仅关心“如何做”,同样关心“做什么”和“为什么做”。他们利用这些工具来确保团队的日常工作与公司的战略蓝图保持一致。
分析与仪表盘工具: 重要性居中。
协作工具 (如 Slack, Teams, Miro): 重要性同样居中。
反馈收集工具: 半数受访者将其排在最后一位。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反馈收集和分析的职责常常由其他团队(如用户研究、市场)承担;二是在产品运营的成熟度阶梯中,这被视为一个相对后期的职能。
7.3 对新兴技术的期待:还是自动化!
当被问及对什么样的新兴技术最感兴奋时,答案再次聚焦于效率的提升。
自动化重复性任务 (36%): 再次高居榜首,从业者们对摆脱手动、重复性工作的渴望溢于言表。
先进的数据分析和预测性洞察 (23%)
用于决策的AI和机器学习 (19%)
从业者们期待的不仅仅是“自动化”的工具,更是“智能化”的工具。他们希望未来的工具不仅能执行命令,更能主动提供洞察、预测风险、辅助决策,帮助他们从被动的支持角色,转变为主动的战略赋能者。
核心洞察:当前产品运营的工具栈核心围绕着“执行管理”和“战略对齐”两大主题。AI的应用尚处浅层,但从业者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其在解放生产力、提升决策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整个行业正站在从“工具化”迈向“智能化”的门槛上。
第八部分:总结——通往未来的增长之路
在过去的几年里,产品运营已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从产品世界的边缘地带,稳步走入了产品主导型组织的舞台中央。
它不再是一个新兴的、定义模糊的专业,挣扎于证明自身的价值;而是演变成了将产品团队与更广泛的组织目标、客户需求紧密相连的“结缔组织”。我们的数据显示,96%的产品主导型组织已经设立了产品运营职能,其中近一半拥有专职的、集中的团队,并且越来越多地直接向最高产品领导层汇报。
这种广泛的采纳,标志着市场已经达成共识:随着产品开发日益复杂,专业的运营支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成长并非没有摩擦。尽管形式上日趋成熟,产品运营仍然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最大的痛点是什么?角色定位的清晰度。无论是与项目管理的职责重叠,还是缺乏标准化的流程,许多从业者仍然对产品运营的起点和终点感到困惑。
在这些成长的烦恼背后,是该职能影响力的不断扩张。产品运营已经成为维系产品组织的“粘合剂”,他们不仅仅是在优化流程,更是在塑造战略方向,倡导数据驱动的文化,并日益成为客户中心主义的拥护者。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采纳(尽管仍处于早期)正在成为一个决定性的主题。 虽然今天只有7%的团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但近半数的从业者将AI驱动的工作流视为产品运营未来三年的核心。团队渴望的工具,不仅仅能自动化仪表盘,更需要能够赋能洞察、预测未来和规模化协作。
2025年的现实是,这是一个在理想与执行之间寻求平衡的职能。大多数团队的自动化成熟度仍然不高,客户反馈的闭环和对外部的影响力仍有待加强。尽管高管的支持日益增长,但许多从业者距离商业战略的核心决策圈仍有一步之遥。
然而,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今天的痛点,恰恰指向了明日的机遇。 正是反馈、工具和协作中的差距,正在激发整个行业对清晰度、凝聚力和价值展示的重新聚焦。
那么,产品运营将走向何方?
它将带着明确的意图,坚定地前行。它致力于不仅仅是支持产品团队,更是赋能他们。它的心态是将自动化视为助推器,而非威胁。它的宏大愿景是,产品运营不是一个支持性角色,而是驱动客户价值和商业增长的战略引擎。
现在,问题已不再是“产品运营是否必要?”,而是“我们能将它带向何方?”
这条通往未来的增长之路,需要清晰的规划、智能的设计和高效的管理。这不仅仅是对产品运营职能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现代企业产品创新与增长体系的要求。
准备好将您的产品创新提升到新水平了吗?现在,正是将这些洞察转化为行动的最佳时机。立即使用「产品增长GPT」智能体,它将成为您规划、设计和管理产品创新与增长的强大伙伴,助您系统性地构建属于未来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