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很好,为何就是卖不动?您是否迫切需要一套清晰、可执行的增长方法论来打破僵局?本文揭示初创公司从0到100的3阶段市场进入(Go-to-Market)增长地图,通过“云链协同”案例帮你诊断问题,在正确时间做对事,告别无效烧钱。立即阅读,找到您的市场胜利之路!
“张总,我们的产品绝对是市场上最好的,技术领先对手至少一年。但为什么……就是卖不动?”
在空旷的办公室里,您看着联合创始人小王那张写满困惑和疲惫的脸,自己也陷入了沉思。作为一家科技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您倾尽所有,打造了一款自认为能改变行业规则的SaaS产品。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您在产品发布之初,就组建了一支看起来“兵强马壮”的营销和销售团队:您聘请了有大厂背景的市场总监,购买了昂贵的CRM系统,在多个渠道上投放了精美的广告……
然而,三个月过去了,账上的现金在飞速燃烧,销售业绩却寥寥无几。市场团队抱怨说,广告吸引来的线索质量太差;销售团队则反馈,他们每天打上百个电话,但大部分潜在客户根本听不懂你们在说什么。
您感到无比挫败。您开始怀疑产品、怀疑团队,甚至怀疑自己。
但问题或许并不出在产品本身,也不在于团队不够努力。问题在于,您可能在公司发展的第一阶段,就错误地使用了第三阶段的打法。您在还不知道“战场”在哪时,就集结了所有“方面军”,试图发起一场“总攻”。
不认识自己所处的阶段,是导致痛苦、挫败,乃至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构建市场进入(Go-to-Market)策略,就像打造一款产品,需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和节奏。有一个阶段专门用于学习,有一个阶段专门用于打造小而可行的系统,还有一个阶段专门用于规模化扩张。
今天,我们将为您揭示这张至关重要的“增长地图”。它将企业的市场进入过程,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理解并遵循这张地图,将帮助您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让您的优秀产品,真正找到通往市场的胜利之路。
案例背景:“云链协同”的生死考验
为了让这三个阶段更加生动,让我们虚构一家B2B SaaS创业公司——“云链协同”。创始人张总带领团队,研发了一款基于AI的供应链优化软件,旨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现在,让我们跟随张总的脚步,看看他如何带领“云链协同”,走过这跌宕起伏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Phase 1):市场探索期 (Market Experimentation) —— 在无人区寻找沃土
图片核心要点:
主要目标 (Main Goal): 识别合适的细分市场以及触达他们的方法。
成功关键 (Keys to success): 疯狂地拼命干活 (Hustle like crazy);避免增加流程 (Avoid adding process)。
定位与信息 (Positioning & Messaging): 混乱的(兼具宽泛和具体)(Chaotic (broad + specific))。
张总的错误开局: 在故事的开头,张总正是犯了这个阶段最典型的错误。他以为自己的产品可以服务于所有需要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于是他的定位非常宽泛——“为所有企业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他急于求成,在还没找到第一批核心用户时,就重金投入,试图建立“流程”和“体系”。
正确的“探索期”心态与行动: 这个阶段的唯一目标,不是实现百万营收,而是学习。是通过快速、大量的销售尝试,来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到底谁最在乎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
在烧掉了近百万的营销费用后,张总终于痛定思痛,按下了暂停键。他解散了昂贵的市场团队,亲自带领两位联合创始人,回到了最原始、最“笨拙”的销售方式上。
疯狂地拼命干活: 他们不再依赖广告。他们开始梳理自己的人脉网络,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在社交媒体上给潜在客户发私信,甚至进行“冷启动”邮件和电话。速度和数量是这个阶段的关键。
混乱的定位: 在面对不同行业的潜在客户时,他们的说辞是“混乱”且多变的。
对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他们强调“我们能帮你优化零部件库存,降低资金占用”。
对一家快消品公司,他们强调“我们能帮你预测需求,减少缺货损失”。
对一家跨境电商,他们强调“我们能帮你打通国际物流,提升履约效率”。
这种“混乱”并非坏事,因为他们正在测试不同的用户场景(Use Case)和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试图找到共鸣最强烈的那个点。
拥抱拒绝: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到了大量的拒绝。但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他们会复盘:“是我们的价值主张没讲清楚,还是这个行业根本没有这个痛点?”
量化价值与转折点: 在为期三个月的“疯狂探索”中,张总和他的团队进行了超过150次销售对话。
结果: 其中约80%的对话都以失败告终。但在与中小型跨境电商卖家这个群体的20多次对话中,他们敏锐地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卖家正深受国际物流不确定性和多平台库存管理的困扰,他们对“云链协同”的AI预测和自动化功能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兴趣。
收获: 他们成功签下了6家该领域的客户,获得了一笔总计60万元的年度合同。这笔钱虽然不多,但意义重大。
进入下一阶段的信号: 此时,张总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直觉”——“我感觉我们可以把产品卖给成百上千个这样的跨境电商公司”。这个信号告诉他,市场探索期结束了。他们找到了那片可以建立根据地的“沃土”。
第二阶段 (Phase 2):抢滩登陆期 (Beachhead Growth) —— 建立可复制的“根据地”
图片核心要点:
主要目标 (Main Goal): 建立可复制的客户获取系统。
成功关键 (Keys to success): 专注于一个目标市场 (Stay focused on one target market);拒绝理想客户画像(ICP)之外的任何人 (Avoid anyone not in your ICP)。
定位与信息 (Positioning & Messaging): 极其具体 (Hyper-specific)。
张总的战略聚焦: 进入第二阶段,游戏规则彻底改变了。核心关键词不再是“学习”,而是“聚焦”和“重复”。
张总做出了一个艰难但至关重要的决定: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云链协同”将只服务于“年销售额在500万到5000万之间的跨境电商卖家”。这意味着,他们要主动对其他所有找上门来的机会说“不”,哪怕对方是一家愿意出高价的大型制造企业。
这个阶段的行动,是围绕“聚焦”建立一套“管道系统”:
极其具体的定位: 他们将官网的标题,从“领先的AI供应链优化平台”,改成了**“专为出海电商卖家打造的AI库存与物流大脑”**。所有的营销信息、销售话术都围绕这个极其具体的人群和痛点展开。
内容引擎搭建: 他们开始创作针对性的漏斗顶部内容。例如,发布博客文章《解决亚马逊FBA库存积压的5个技巧》、举办线上研讨会《2025年独立站卖家如何应对国际物流挑战》。
营销与销售资产建设: 他们制作了全新的、针对该领域的销售演示文稿和邮件营销序列。
工具与流程设置: 他们重新启用了CRM系统,但这次是用来追踪特定类型的潜在客户,并建立标准化的销售跟进流程。
量化价值与成果: 这种“针尖式”的聚焦,带来了惊人的回报。
效率提升: 由于目标客户高度同质化,销售团队的转化率提升了400%。市场团队的获客成本降低了60%。
品牌效应: 在12个月内,“云链协同”成为了“跨境电商供应链SaaS”这个细分领域里无人不知的领导者。他们成功地主导了这个细分市场。
收入增长: 到第二阶段结束时,公司的年经常性收入(ARR)成功突破了1000万元,服务了超过150家该领域的客户。
进入下一阶段的信号: 此时,“云链协同”已经拥有了一套可预测、可重复的客户获取引擎。他们知道,每个月投入多少市场费用,大概能带来多少高质量的潜在客户,并最终转化多少新订单。公司拥有了健康的现金流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第三阶段 (Phase 3):扩张增长期 (Expansion Growth) —— 从“根据地”发起全面进攻
图片核心要点:
主要目标 (Main Goal): 增加更多可复制的获客项目(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成功关键 (Keys to success): 一次只运营一个新细分市场 (Operationalize 1 new segment at a time);避免同时追求太多细分市场 (Avoid going after too many segments)。
定位与信息 (Positioning & Messaging): 多元化的 (Multi-faceted)。
张总的扩张选择: 在成功占领“滩头阵地”后,是时候将收入进行再投资,谋求更大的增长了。张总面临两个主要选择:
水平扩张: 用同样的产品和应用场景,进入一个相邻的市场。例如,服务于国内的品牌D2C电商。
垂直扩张: 为现有的客户群体,解决一个新的应用场景。例如,在供应链优化的基础上,为跨境电商卖家增加“智能广告投放优化”的新模块。
经过审慎分析,张总选择了水平扩张的道路。
扩张期的最大陷阱与正确打法: 这个阶段最经典的错误,就是试图一次性进入多个新市场。许多公司在“抢滩登陆期”成功后,会变得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的打法可以轻易复制到任何地方。
但张总牢记,扩张,就像是重启一次第二阶段。每一个新的细分市场,都需要一套全新的、为之量身定制的系统。
正确的行动是“时序化 (Sequencing)”:
一次只攻一个: 张总决定,下一个目标只锁定“国内品牌D2C电商”这一个新领域。
组建“特种部队”: 他没有让原有的销售和市场团队直接去开拓新市场,而是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一个专门负责新市场的“扩张小组”。
重启“第二阶段” playbook: 这个小组的任务,就是为新市场重新进行定位、制作全新的营销和销售资产、搭建独立的内容引擎。他们的定位和信息,也开始变得多元化,官网开始有两个不同的入口,分别服务于“出海电商”和“国内D2C品牌”。
量化价值与未来: 由于采用了这种有序、专注的扩张策略,“云链协同”在新市场的开拓上,再次取得了成功。
成果: 仅用6个月时间,他们就在“国内D2C品牌”这个新领域,建立起了可复制的获客模式,并获得了500万元的新增年经常性收入。
未来: 这种“一次一个”的扩张模式,成为了公司未来增长的核心方法论。他们可以像“克隆”一样,不断地开拓新的细分市场,最终成长为一家服务多元化客户的平台型公司。
全球顶尖AI智能体
『管理教练GPT』👈助你 5 倍效率提升!
中高管做“团队管理、战略决策、方案设计”必备的AI工具
给管理者的启示
张总和“云链协同”的故事,是每一家初创公司或企业内部新业务成长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增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有章可循的科学过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要成功驾驭这个过程,以下三点启示至关重要:
先诊断阶段,再配置资源 (Diagnose Before You Prescribe)。 在投入任何市场资源之前,请先诚实地问自己:“我们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将第三阶段的“规模化”打法,用在第一阶段的“探索期”,是导致资源浪费和团队挫败的最主要原因。阶段的错配,是战略上的最大失误。
拥抱从“混乱”到“专注”再到“有序扩张”的心态切换。 作为领导者,您必须认识到,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团队能力、管理风格和文化氛围是截然不同的。第一阶段需要的是能“野蛮生长”的探索者;第二阶段需要的是能“精耕细作”的体系建设者;第三阶段需要的是能“运筹帷幄”的战略扩张者。您的核心职责,就是引导团队完成这些艰难但必要的转型。
将“扩张”视为“根据地的复制”,而非“全面的闪电战”。 当您的业务在一个细分市场取得成功后,请务必抵制住同时追逐多个新机会的诱惑。最稳健、最高效的扩张方式,是“时序化”的——像复制成功的“第二阶段”一样,一次只攻克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为之建立专属的、可重复的增长引擎。这才是从1到100的正确路径。
请记住,打造市场进入策略,就像打造产品本身一样,心态是关键。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才能清晰地看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想要系统性地学习如何为您的新业务打造制胜的增长地图,掌握更多前沿的AI创新策略与落地技巧吗?
现在就加入「老J教创新」会员专区,每天获取更多Al创新策略与技巧,让我们帮助您,在企业增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